成功家庭教育經典案例一
成功家庭教育的經典案例
【編者按】教育是一門藝術,是一門生命藝術。針對需要我們教育的孩子,如何有針對性的進行引導,如何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如何讓我們的孩子陽光、自省、進取,本刊將在接下來的幾期連載20余個家庭教育的成功案例,以饗正在苦苦尋覓家教秘笈的家長朋友,希望能夠對大家帶來一些啟發。
1.張弛,是劍橋大學有史以來最年輕的中國籍博士生,年僅22歲。
他的成長和培養,是普通人可望且可及的。他的父親張明山談到對兒子的家庭教育時,一連說了幾個“要”和“不要”:“在學習之前,一定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求知欲,一定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克服困難的能力,不要把孩子推給學校就不管了。要配合培養,不要讓孩子一味依賴父母的指導,不要打擊孩子的信心。”因此。他在實踐中注重了以下幾點:一是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二是孩子學習情感的培養;三是教育孩子學會做人,及愛心的培養;四是獨立意識的培養;五是與孩子平等溝通、“面與面”的交流;六是對孩子實行積極暗示;七是適時適度夸獎和欣賞孩子,八是培養自信;培養孩子勞動意識、吃苦精神、刻苦學習;九是培養和提高綜合素質;十是家校實施教育一致。該家庭的實踐經驗和結果證明了美國哈佛大學心理系教授丹尼爾•戈爾曼的一句話“人的成功,智商指數只占20%,而情商等因素占80%”。
2.晉江市內坑鎮有一個五口之家,家中三個女兒,可以說是個個都是“女中豪杰”,為什么這么說呢?
大女兒現就讀某重點大學,二女兒的學習成績現在是某重點高中高二年段的前三名,三女兒在全國“希望杯”數學競賽中一次獲全國金牌,一次銀牌,全省信息技術競賽第一名,其他地市級的競賽幾乎都是第一名,學習綜合成績一直是年段前幾名,用這位“英雄”家長的話說,“是民辦學校給我幾個女兒提供了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是民辦學校教師的責任心與教育水平培養了我三女兒”。其實也不盡然,這位家長的思想水平和對小孩的管理可謂是獨出心裁,“親切,民主,平等,尊重,理解,鼓勵”(三女兒在日記中對自己父母親的評價)是他們兩夫妻的特點。平時,在對小孩的管理中,他們對女兒們有的不僅是說教,更重要的是讓自己的女兒認識到學習是為了什么?三個女兒從小似乎都很爭氣,都能理解父母親的用心。這位爸爸曾經在學校舉行的家長會中作為家長代表這樣說過:“每一個家庭都會遇到孩子的學習問題,父母都希望孩子門門功課好,得高分。然而,事情也不是這么輕而易舉。有時,父母也會因孩子學習的分數忽高忽低而困惑,每一次測驗最好全班第一,特別是在初中階段,分數對學生來說又是至關重要的,決不能掉以輕心。在孩子學習上取得高分時,父母也要激勵孩子不斷向前,不能以此而感到滿足;當孩子沒有取得好分數時,父母也不能訓斥孩子,而應當要幫助孩子找出問題,想辦法助孩子一臂之力,克服困難。我每當在孩子學習上取得不夠理想成績時,總是鼓勵孩子,敗不餒,要經得起考驗。我常常對孩子說:讀書的過程是培養一個人的奮斗的精神,進取精神,事事如意,實屬不易。學習上取得理想的成績,當然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但這只是孩子成長中的一部分內容,并不代表孩子的全部,最重要的是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孩子的志向與意志品質。這是構成孩子具有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質,讓孩子懂得追求是人生境界的動力。我們不能以孩子學習結果的成敗來影響孩子的成長,更不能扼殺孩子的情感世界。面對孩子在學習上所遇到的一切情況,作為家長只能尊重事實,化激勵為動力,不斷煥發孩子向上進取的情感,讓孩子在學生時代度過各種經歷考驗,讓孩子變得成熟起來,成長得更健全,無論是學習,還是思想,情感都得到和諧發展,這是我們今天做家長與孩子溝通的重要性。這是時代的呼喚,也是家長一種社會責任感的體現。因此,我們必須要在日常生活中,有藝術地與孩子溝通,讓孩子沐浴在家長愛的陽光下,迅速成人成才,成為社會有用之人。”你很難想象這個只有初中畢業文化的家長在管理孩子上的高度境界與藝術感。但是,他確實是一位成功的家長,對于學校要開展的各項工作,他總是第一個站出來響應,并能及時的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與想法。他說“民辦學校的師資、責任心及對孩子個性與能力的培養都有獨特的地方,為了孩子的將來,我是更信任民辦學校的教育能力與水平!”
3.陳鶴琴的教子之道。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在對孩子細心觀察的過程中發現,音樂是兒童生來喜歡的。小孩出生不久,就能“欣賞”音樂了,他會聽母親哼著催眠曲而恬靜地入睡。再大一些,更喜歡聽各種優美的聲音。聽到節奏歡快的音樂,他會手舞足蹈;在吵鬧中,聽到抒情的樂曲,他也會漸漸安靜下來。兩三歲時,能用手腳隨著音樂做節奏動作。等到進了幼兒園的時候,他對于音樂的需求范圍來得更大,聽見人家唱歌,看見他人奏樂,甚至黃鳥兒在枝頭吱喳吱喳地鳴叫,微風把葉兒吹得嘩啦嘩啦地響,他都會留意傾聽。這一切樂的律動和歌的抑揚的曲調都會吸引他。他常常不由自主地摹仿,不時地叫著唱著,哼著不成調的曲子。到了小學,更知道怎樣利用他那天賦的歌喉和節奏積極、主動地參加各種音樂活動了。平日里無論是游戲、走路或休息,都本能地愛唱著歌,表現出音樂的律動。
陳鶴琴因此得出結論:喜歡音樂是兒童的天性,兒童的本能,音樂在兒童生活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為此,他有意識地用音樂來豐富孩子的生活,其中,最讓孩子們感到其樂無比的是晚飯后的家庭音樂會。
陳家居住在上海寓所時,每天晚飯之后的一段時間,往往是一家人最熱鬧、最快樂的時光。這時候,七個孩子和爸爸媽媽聚在一間屋子里。媽媽和大女兒秀霞彈琴,大家一起唱歌。唱中國歌曲,也唱外國民歌。一首唱罷一首又起,歌聲琴聲,匯成了一種和諧歡快的氣氛。有時候,孩子們要求爸爸表演。陳鶴琴就彈起那把從美國帶回來的曼陀鈴,唱超在英國曾同黑人一起彈唱過的民歌。孩子們或托腮靜聽,或輕輕哼唱。陳鶴琴的嗓子并不算太好,但他激情飽滿,唱得非常投入,具有感染力。陳鶴琴說:“家庭中有了歌聲,如有了生氣一般,試想一個家庭,吃完晚飯后,父母子女團聚一室,同唱同歌,這是何等有趣的事情!一日之間,有了這種團聚,不但于精神上發生無窮的快樂,感情上也可更加融洽,所以家庭中不可沒有樂歌。”
總之,小孩子應有音樂的環境。今天,許多家長都非常重視對孩子進行音樂教育,認識到音樂在陶冶情操、開啟智力、促進孩子全面發展等方面的作用。然而,壓抑限制孩子對音樂的欲望和需要,以及不顧幼兒身心特點、揠苗助長、扼殺興趣的做法也還是屢見不鮮的。愿陳鶴琴的兒童音樂教育思想能夠帶給我們思考和啟迪。愿更多的家長能順應和發展兒童的天性,讓音樂伴隨兒童健康成長
4.梁啟超教育子女案例分析:愛國主義教育。
梁啟超的九個子女中,先后有七個曾到外國求學或工作,他們在國外都接受了高等教育,學貫中西,成為各行各業的專家學者,完全有條件進入西方上流社會,享受優厚的物質待遇。但是,他們中卻無一人留居國外,都是學成后即刻回國,與祖國共憂患,與民族同呼吸。抗戰期間,梁啟超的長子、著名古建筑專家梁思成和夫人林徽音在四川過著清貧的生活且又都疾病纏身,卻仍然頑強地堅持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當時美國一些大學和博物館都想聘請他們到美國工作,這對他們夫婦治病也大有好處。但是,他們卻一一拒絕了。梁思成說:“我的祖國正在苦難中,我不能離開她,哪怕僅僅是暫時的。”
新中國成立后,梁啟超的家人以極大的政治熱情投身于新中國的建設事業,雖歷盡磨難而無怨,以一腔熱血報效祖國。他們全家人在梁啟超夫人王桂荃和長女、時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梁思順的主持下,將梁啟超遺留下來的全部手稿都捐贈給北京圖書館,并把北戴河一座別墅獻給了國家。1978年,梁啟超的次女、著名的圖書館學專家梁思莊又代表全家將梁啟超坐落在北京臥佛寺的陵園和幾百株樹木獻給了國家。1981年,梁思莊組織在京的弟、妹集體自費回廣東新會探望鄉親父老。他們帶去了梁啟超的親筆字卷和戰國編鐘,贈送給廣州和新會博物館。至此,梁啟超和他的子女們將他們所能獻出的一切全部奉獻給了祖國。
道德品質教育。梁啟超很重視對子女進行道德品質方面的教育,并以自己崇高的道德情操為子女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他從小就要求孩子們一定要艱苦樸素,在艱苦的環境中鍛煉自己。他說:“生當亂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一個人在物質上的享用,只要能維持生命便夠了,至于快樂與否,全不是物質上可以支配。能在困苦中求得快活,才真是會打算盤哩!”他教育子女們要熱愛生活,適應環境。他說:“我是學問、趣味方面極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專積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內容異常豐富,能夠永久保持不厭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歷若干時候,趣味轉過新方面,便覺得像換了新生命,如朝日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覺這種生活是極可愛的,極有價值的。我雖不愿你們學我那泛濫無歸的短處,但最少也想你們參采我那爛漫向榮的長處。”在他的教育影響下,孩子們個個都有一個艱苦奮斗的歷史。
梁啟超的次子梁思永,曾在美國哈佛大學攻讀考古學和人類學。1930年學成回國,正是國內戰火不斷的時代。他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長期從事考古工作,曾主持山東章丘龍山鎮和河南安陽后岡、西北岡等重要發掘,并首先確定仰韶、龍山和商文化的相對年代。梁啟超的四女梁思寧,在南開大學讀一年級時,因日機轟炸而失學。她抱著滿腔的愛國熱忱投奔新四軍,奔赴抗日前線。梁啟超的幼子梁思禮,1924年才出生。當他5歲時,梁啟超就去世了。他17歲赴美求學,邊打工邊讀書,在飯館里洗碗碟,在游泳池當救生員,什么都干,苦讀八年,終于獲博士學位。回國后從事電子科學研究工作,是我國著名的火箭專家,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并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追求知識教育。梁啟超在家庭教育中很注意引導孩子們追求知識的興趣,培養他們好學深思的習慣。他很尊重孩子們的個性和志趣,根據每個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并以平等商量的方法設想每個孩子的發展方向。
在治學方法上,梁啟超要求每個兒女既要專精又要廣博,他在對子女的談話及通信中指出:“思成所學太專門了,我愿意你趁畢業后一兩年,分出點光陰多學些常識,尤其是文學或人文科學之某部門,稍多用點功夫。我怕你因所學太專門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單調;太單調的生活容易厭倦,厭倦即為苦惱,乃至墮落之根源。”他以自己為例說:“我生平趣味極多,而對于自己所作的事,總是作的津津有味,而且興趣淋漓,什么悲觀咧,厭世咧,這種字句,我所用的字典里頭可以說完全沒有。”他要求次女梁思莊“在專門學科之外,還要選一兩種關于自己娛樂的學問,如音樂、文學、美術等”。他對梁思成說:“做學問總要‘猛火熬’和‘慢火燉’兩種工作,循環交互著用去,在慢火燉時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實有諸己。”
梁啟超不斷鼓勵孩子們戰勝學業上的困難,繼續前進,要效法古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治學精神,同時也要培養和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當學建筑的梁思成在美國完成學業之后,梁啟超要他到歐洲考察一二年,再結合對中國古建筑的考察研究以形成自己的學問。當學考古的梁思永完成了在美國的學業之后,梁啟超立即安排他回國實習并收集中國的有關史料。
正是由于梁啟超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方法,使他在對子女的教育培養方面大獲成功。他的兒女們不負父親,個個意志堅強,性格開朗,學有專長又多才多藝。他們都為祖國的解放尤其是建設事業作出了杰出貢獻。